控制睡眠的因素
內在因素
一些個人內在的因素會直接控制著我們的覺醒週期:
生理時鐘:大約24小時為一週期控制我們的覺醒週期。
腦分泌物:生理時鐘會透過多種腦分泌物質來調節清醒和睡眠的規律,包括褪黑激素、血清素和多巴胺等等。
睡眠驅動力: 當我們清醒時間越長,大腦會累積一種名為「腺苷」的物質,增加對睡眠的需求。同時間,睡眠的驅動力就愈強,讓人想睡覺。
外在因素
很多外在因素都會影響清醒和睡眠的規律,例如:
光線: 生理時鐘分辨日間和晝夜的重要線索。 人體內的褪黑激素分泌會因應光線的亮度而改變,尤其是藍光。
飲食: 進食時間,食物種類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著睡眠規律。
運動: 恆常的日間的運動有助改善晚間的睡眠,但不宜於睡前進行劇烈運動,這反而會損壞睡眠質素。
除此之外,你還知道有甚麼因素會影響我們的睡眠嗎?
睡房環境: 保持黑暗、寧靜、溫度適中的睡房環境,能夠幫助我們獲得良好睡眠。
家庭: 家庭經濟環境,父母的睡眠習慣及管教模式等都會影響子女的睡眠。
壓力: 工作或學業上的壓力是導致睡眠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電子產品: 過多的電視節目和上網時間會延遲我們上床睡眠的時間,並且損壞睡眠質素。
盡量保持一致的睡眠作息時間
無論是返工或返學還是放假,都該於固定的時間上床睡覺和起身,好讓身體內的生理時鐘有個固定的時間表。
把床留給睡覺用
建立床和睡眠的聯繫很重要。床只是用來睡覺的,不要將電腦帶到床上,也不要在床上睇電影或電視。如躺在床上約15-30分鐘依然感覺很清醒,應離開床,進行一些放鬆活動,待有睡意時,再回床上嘗試入睡。
固定睡前放鬆時間
睡前預留一段放鬆時間,例如輕讀、伸展,以及放鬆練習。養成固定的睡前活動,比如更換睡衣和刷牙,讓身體知道是時候該睡覺了。睡前不宜重複瀏覽一些令自己或他人不安的資訊。
減少夜晚的電子屏幕使用時間
電子設備已成為日常必需品,應避免睡前一小時使用任何電子設備,因為屏幕上的藍光會干擾睡眠。亦避免在睡房裡打開手機、平板電腦、電視或電腦。
保持舒適的睡眠環境
經常換床單,整理床鋪可以讓你的床感覺清新,創造一個舒適誘人的睡覺環境。 如果你考慮用一張床來給你的睡房煥然一新,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合適的床褥、床單、或枕頭等。
日間打開窗簾,接觸陽光
光照可有效的調節生理時鐘。白天盡可能多打開窗戶和窗簾,讓陽光進入室內。注意控制屏幕時間。由手機和電腦等電子設備產生的藍光會干擾睡眠。睡前一小時盡量避免使用這些設備。你可以使用設備設置來減少或過濾藍光。
減少打盹,適當控制午睡時間
如果你整天在家,你可能會忍不住多睡覺。與其隨意打盹,不如考慮一個更有目的性的、一致的午睡時間表。小睡的時間應該限制在30分鐘,因為長時間小睡會給人感到昏昏沉沉,而短時間的小睡可以幫助我們恢復精神。不過你有失眠問題,還是建議你儘量避免小睡。
保持活躍,適當運動
安排多些運動,做一些帶氧運動,可以促進夜晚睡眠,也可以放鬆身心。